

《中國教育報》2014年10月8日第11版發表題為“山東臨沭:推動區域信息化建設實現教育大變革”文章。全文如下:
縣域推進 專業引領 應用驅動
臨沭區域信息化推動教育變革
依托世界大學城搭建的臨沭教育云平臺“空中課堂”、“空中教研”等,臨沭還實現了城鄉學校的聯合教研。偏遠鄉村的教師足不出戶,便可通過網絡空間與名師面對面交流,農村學校的稀缺課程資源也不再稀缺。
臨沭縣地處沂蒙革命老區,是一個擁有8萬多名在校生的省財政困難縣。“雖然財政困難,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民生,堅定不移地推進教育優先發展。臨沭也因而成為山東較早的教育工作示范縣。”臨沭縣教育體育局局長陸永春告訴記者。
自2012年以來,臨沭堅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以教育現代化促進教育均衡化”發展戰略,以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以資源建設和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為中心,以機制建設和應用培訓為保障,在縣域層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有力促進了教育健康、快速、均衡發展。
政府主導,機制保障縣域全面推進
“加強縣域教育信息化建設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需要資金支持,更需要領導重視和良好的機制保障。”臨沭縣政府分管副縣長李真介紹說。
2012年以來,臨沭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學校檢查指導、邀請專家調研論證,多次召集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縣域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
但是,該縣教育城域網為2004年所建,在技術設備、網絡速度、安全防范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60%的教師機、學生機也是2003、2004年購置的,無法滿足教育云平臺的正常運行和教師、學生云空間的應用,急需升級改造。僅此一項,就需要資金近2000萬元。“在一個省級財政困難縣,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李真介紹說。
知難而進,臨沭縣決定由縣長親任組長,分管縣長任副組長,專門成立了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縣政府出臺了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暨“三通兩平臺”工作的意見和相關政策,主導制定了建設規劃方案及建設標準,并將其納入對鎮街、學校年終綜合督導評估范疇。“縣委書記、縣長定期調度工程進展,重點協調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陸永春說。
面對資金瓶頸,臨沭堅持“先行先試、邊建邊用”,建立了逐步投入和梯次投入的資金保障機制,以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建設經費。“除每年在教育公用經費中列支5%~10%專項用于電教費用、拿出專項資金700萬元用于教育云平臺建設外,縣、鎮街、學校還層層簽訂‘三通工程’建設責任狀,全力協調鎮街政府加大教育投入,逐級分解建設任務,爭取企業贊助,確保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投入及時到位”。陸永春說。
自2012年以來,全縣已投入5400多萬元建設“三通工程”,開通機構云平臺44個,發放師生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近6萬個,更新交互式電子白板527套,建起自動錄播教室33個,全部升級改造了114所學校的校園網。“少花錢,多辦事,我們以相對較少的投入,盤活了近億元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縣教育體育局副局長宋振杰說。
邊建邊用,專業引領代替行政干預
“剛開始大家還不適應,在空間跟帖交流和擠牙膏一樣,很多老師無話可說,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深入推進,老師們跟帖評論越來越多,一不小心篇幅就超了。”臨沭第一實驗小學教導主任劉維偉說。
自2012年以來,該校已在學校云空間“教師專業成長”教研交流群組中推薦學習文章31期,老師原創跟帖討論5000多篇。與此同時,該校通過優秀空間、資源庫建設、教學課件、教案學案評選,引導教師邊建邊用、共建共享云空間、云平臺,逐漸建起了各學科、各年級每一節課的全套教學應用資源,引領帶動老師們應用信息技術改進教育教學水平。
在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方面,臨沭堅持資源建設與網絡教研相結合,利用世界大學城云空間分學科建里了“學科交流群組”,通過“交流群組”“教研群”“讀世界”等功能模塊,打破了時空限制,引導教師開展網絡教研,共享教學資源。
“我們先按照課程目錄建好資源庫框架,老師們按照教學進度上傳教學資源到個人空間,備課組長再從本年級本學科教師空間中優選一套課程資源,上傳到機構平臺并進行動態更新,共建共享形成學校的教學資源庫。”臨沭第三初中教師倉耿友說。與此同時,學校加強云空間集體備課,組織師生優秀云空間評選,引導教師邊建邊用。
“以前老師的教研感悟等寫得再好,也不方便大家一起交流研討,現在云平臺為教師教研交流提供了無限的空間。”第一實驗小學校長孫仕滿說。在該校劉自紅、李曉靜等優秀教師的空間里,利用“課堂魔方”“名師課堂”等欄目,隨時可以查閱共享類別清晰的學科計劃、教案設計、教學案例和學科試題等教學資源。
臨沭還組織近千名教師參加全縣“云空間建設與教學應用”說課實踐及全縣教研員信息化教學應用展示活動,舉行課件制作、說課標等業務大賽,將名師、教學能手、教學新秀等優秀教師的“示范課”等教學資源上傳到全縣云平臺上,擇優入選全縣教學資源庫。目前,全縣“云”教育資源累計已上傳2531個優秀教學資源,有效推動了精品教學資源建設和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教育教學難題的能力。
應用驅動,深度融合促進教育教學變革
“傳統的作文批改,只限于作文文本和本班師生。云平臺的應用則打破了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白旄鎮中心校解老師說,“通過網絡學習空間提供的‘讀世界’‘課堂作業’‘評論’等模塊,可以引導學生開展作文集體批改、互批互改、教師批改等活動,增加了批改數量,提升了批改質量。”目前,該校學生已在各級各類作文雜志上發表優秀習作近百篇。
各個學校還利用云平臺建立了學校網絡公開機制、德育管理平臺、后勤服務平臺、校園安全教育平臺等,“云”覆蓋學校教育教學及管理服務的各個方面。“很多年輕家長都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成長,但往往經驗不足,每學期兩次的家長會溝通也不夠。”臨沭一小教師張娜說,“現在家長都可以登錄學校的‘人人通’空間,隨時隨地了解各項教育教學計劃和孩子的學習情況,還可以和班主任、任課教師隨時交流關心的問題。”
依托云平臺“空中課堂”、“空中教研”等,臨沭還實現了城鄉學校的聯合教研。偏遠鄉村的教師足不出戶,便可通過網絡空間與名師面對面交流,農村學校的稀缺課程資源也不再稀缺。“通過自動錄播教室,全鄉鎮所有的村小師生都可以直接觀看中心小學優秀教師的課堂。”青云鎮中心小學校長高連軍介紹說。
“下一步,我們還將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師資水平、管理服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推動縣域教育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面對教育信息化的未來,陸永春充滿信心和期待。(記者 黃蔚 魏海政)